硚口公安创新禁毒社会治理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18-05-11 00:00 来源: 新闻媒体 【打印】 【下载】
    分享到:
  •  硚口区公安分局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开展“青春有约定,禁毒我先行”活动

    硚口区公安分局组织各街道专职禁毒社工参观禁毒教育基地

        家住武汉市硚口区的蔡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戒掉毒瘾后,社区网格员不但帮他办理了低保,还帮他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生活走向正轨的蔡某,每天上班时,觉得阳光都分外灿烂,他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

        蔡某正是硚口区中心戒毒社区“轮值帮扶”对象中的一员。

        2015年9月,硚口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地区。而从2014年,硚口区就首创“中心戒毒社区”,目前已经实现11个街道全覆盖,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80.2%;管控力度有效提升。

        构建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

        从去年开始,硚口全区896名网格员对辖区的吸毒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又依托辖区社区民警,全面开展禁毒工作。

        通过网格员一日双巡“上门问”加强对吸毒人员行动趋向、社会关系、现实表现等13项信息的实时掌握。并以“一人一档”的精准分析为依据,对全区6647名在册吸毒人员按照高、中、低风险等级进行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推送到网格,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

        据悉,硚口区还将吸毒人员肇事肇祸事件第一时间处置,作为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群众性第一处置力量建设。

        对于吸毒人员的管理,依然形成“四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2018年,硚口区公安分局还将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向纵深开展,在全区全面推广吸毒人员网格化管理工作。由网格员收集上报吸毒人员的动态信息,尽最大努力预防涉毒人员违法犯罪的发生及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

        轮值帮扶120名戒断人员回归社会

        与此同时,围绕吸毒人员戒毒、康复、回归社会的生活周期,网格员实行全程“接力”服务,努力做到“困难有人助、康复有人扶、就业有人帮”。

        2017年以来,硚口区禁毒委组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卫计委、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社保处、区工会等14家成员单位及相关街道联合第一健康门诊,于每月15日,对于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均在硚口区的戒毒人员提供轮值帮扶,解决其实际生活问题。

        到市场进材料,然后将设计好的手工做好,拍照后将货品上传到自己的网店页面。然后预约快递员,将之前客户定好的货物按照地址发出。

        这一幕和普通的网店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老板娘小芬(化名)是一名戒毒人员。

        23岁那年,小芬染上毒瘾,后因父亲突然去世,小芬幡然醒悟,决定必须戒掉毒瘾。

        小芬在淘宝自主创业开了“手工原创”网店,通过做手工包在网上销售。开网店需要拍照、需要电脑。

        在参加轮值帮扶活动中,硚口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的民警得知她的困难后,帮她买来了相机和电脑。

        有了固定的收入,小芬脱离了吸毒圈,真正回归到社会。

        2017年至今,中心戒毒社区轮值帮扶活动已经接待了120余人,救助81人,涉及50多个家庭,办理美沙酮药物免费维持治疗55人。

        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戒毒三年未复吸纳入低保

        1995年,王某因吸毒夫妻离异,变卖了房产。生活都没有着落的他,在中心戒毒社区帮扶下,痛下决心戒断了毒瘾,社区网格员考虑其经济困难,为其办理了低保,申请了廉租房。

        原来,硚口区各街道工委、办事处及时整合各方资源,共同解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遇到的如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困难和问题。

        硚口区在发动社会各界开展帮教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人事、劳动、民政等部门,将那些生活无着落的社区戒毒(康复)、戒毒三年未复吸的吸毒人员纳入低保,让他们每月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保障其基本生活,使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增强戒毒信心。

        中心戒毒社区建立健全了联动、轮值机制,每月开展两次“面对面”轮值救助服务,成员单位和各帮扶小组,对戒毒康复人员,对家庭生活困难、戒毒三年未复吸人员暂不能就业的人员进行登记,协调民政部门落实低保、就业等工作。

        截至目前,中心戒毒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吸毒人员就业安置118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27人、参加药物维持治疗327人,免费提供药物维持治疗11人,享受住房补贴21人、已分配廉租房35人、申请廉租房2人、帮扶救助春节慰问38人。

        缉毒民警和少年们许下无毒约定

        怎样才能远离毒品?首先应该认识什么是毒品。为了宣传毒品的危害,从去年至今,硚口区公安分局开展了一系列“平安硚口 禁毒先行”的活动,向市民群众发放禁毒宣传资料。

        同时,硚口区公安分局在全区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开展推进“6.27”工程,毒品预防教育课进学校活动。

        近年来累计发放各种禁毒宣传材料二万余份,手册一万五千余份,悬挂宣传板30余块,组织青少年参加禁毒知识竞赛,受教育中小学生达1000余名。

        就在3月30日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礼堂外,学生们围着10多块展板反复观看。“跳跳糖也可能是毒品啊?”“我天天喝奶茶,没想到还有毒品叫奶茶。”展板上对于各种新型毒品的介绍,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

        “由于现代毒品被伪装成跳跳糖、奶茶、可乐、止咳水、干花和浴盐等看似常见的物品,造成青少年辨别不清。”陈涛在现场一边教学生们认清毒品,一边介绍吸食新型毒品的危害。

        青少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的幸福寄托,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美丽人生开始绽放的季节,也是一个造梦的年龄。

        将禁毒宣传工作走进校园,就是为青少年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就在活动现场,400名少年与禁毒民警约定并宣誓: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洁身自爱、绝不沾毒。

        创建无毒社区 打造平安硚口

        每天早晚高峰,李军(化名)都会到家附近的路口,礼貌地指引行人文明过马路。看到李军的转变,硚口区六角亭街的专职禁毒社工蔡绍清脸上绽放笑容。

        48岁的李军曾因吸毒被3次强制戒离,出来后靠盗取租客财物度日。2017年,蔡绍清到六角亭街工作后注意到李军的情况,六角亭街作为全市标杆中心戒毒社区之一,摸索出“四法帮扶”助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蔡绍清想,他得用这办法帮上李军。

        蔡绍清鼓励李军参加每周为戒毒康复人员组织的志愿活动,大家走上街头整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去养老院打扫卫生,观看《湄公河行动》等电影。大家聚在一起还时常分享戒毒成功案例,相互勉励,通过“寓教于乐法”和“典型引路法”,李军状态日益好转,十分配合地定期做治疗和尿检,连续5个月尿检呈阴性,无复吸。

        考虑李军无工作技能,身体状况差,蔡绍清帮助李军办理了低保和药物治疗免费。但光靠低保生活也较困难,蔡绍清想到用“因人施教法”帮李军自力更生。他说服李军尝试去做路口引导员的志愿工作,社区每天会给李军数十元,补贴其生活。如今李军每天勤勤勉勉地到岗“工作”,重拾生活的信心。

        硚口区作为全市中心戒毒社区示范地区,将禁毒工作视为“稳定、发展、民生”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了“党政同责、多元共治、综治牵头、公安指导、社工专管、网格专控、社会参与、共助回归”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具有硚口特色的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全区全年为戒毒人员办理低保500余人,帮助申请廉租房300余人,协助解决就业近200人,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好转,群众满意率大幅上升。

        撰文:夏晶 王辉 摄影: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