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禁毒:打击前移 堵源截流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宣传日,据国家禁毒办通报,去年武汉缉毒破案战果在全国105个城市排名第五,江岸、江汉、武昌、汉阳区进入全国前50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国家、省禁毒委先后十余次发来贺电。特别是为遏制毒品在我市中转集散,全市禁毒战线依托17个公安检查站和53个警务服务站,建立常态联合毒品公开查缉机制,公开查缉破获毒品案件成倍增长,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天请到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的单满星警官和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舵落口检查站的田捷、黄昭明警官,分享一线毒品查缉民警的工作点滴。
单满星警官长期从事禁毒工作,之前曾在国家毒品实验室武汉工作站从事毒品检测工作,现为禁毒支队查缉大队副大队长,负责涉毒场所查缉和毒品公开查缉工作。
田捷警官之前是巡警,2012年任舵落口公安检查站副站长至今,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黄警官是舵落口检查站最年轻且工作时间久的民警,曾荣获三等功两次,嘉奖4次,市局优秀党员1次,2012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优秀公务员。
目前,全市一共有公安检查站17个,在市局、分局两级领导下,构建了一道“环城护城河”,是武汉公安设置在城市外围的前哨阵地。以舵落口检查站为例,北守贯穿城区的解放大道、107国道;西邻京港澳高速,控制通往省内孝感、襄阳、十堰等地,省外河南、湖南、广东、北京等重要省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平安武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以来,武汉市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禁毒办“5.14”堵源截流工作机制。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 舵落口公安检查站
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舵落口公安检查站成立于1981年,地处武汉市东西湖区高桥开发区。是一支在东西湖区公安分局党委领导下的专业警察队伍,检查站通过对进出城道路上的车辆、人员开展公安检查,履行堵截封控、治安管理、毒品查缉、交通疏导等职能,同时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服务。
作为镇守武汉北大门的安全屏障,舵落口检查站也不断提升毒品查缉能力。2017-2018年,共破获毒品违法犯罪案件48起,其中毒品罪案10起,千克以上毒品案件2起,刑事拘留15人,强制戒毒12人,行政拘留33人,缴获各类毒品共计5150克。查获案件数和打击处理人数同比分别上升56%和80%,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去年,武汉禁毒工作机制由“公安主责”转为“党政同责”,构建起市、区政法委书记、常委公安局长、政府分管领导“三员共责”齐抓禁毒的工作格局,常抓不懈,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齐抓共管带来新工作格局,堵源截流也是禁毒工作的关键,“堵源截流”,关键在“堵”和“截”,面对公路运输等形式毒品的快速流动,武汉禁毒工作不再局限于本土作战,目前还与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市建立了情报共享机制,并于去年9月在云南建立了武汉禁毒驻滇情报站。
公安部对武汉市的查缉经验进行了推介
检查站的工作就是和车、人打交道,平时进出城的老百姓对于检查是否配合?
一次夜间临检,我们开的大型警车很高,警灯也亮,5、6个执勤民警穿着反光背心,加上离检查点100米附近又有减速提示牌,在夜里道路上很显眼,通行车辆老远就能看见我们。我们的观察哨就发现一辆小车在车流中来回变道,躲民警,民警在这个道,他就变到另一个道去,像这样行为可疑的车辆,这肯定就给他堵下来了啊。开车的是一个青年男性,那是相当的不配合,既不下车,也不出示身份证件,锁住车门不让我们检查。
对于这种不表明身份不配合检查的人,我们也有办法,我们民警用手机拍下了他的正面照,用信息化手段很快就查出了他的身份:是一个外地市籍的吸毒人员。在符合升级武力的条件后,民警使用警棍、催泪剂强行将他控制。后来,在车后座缝里,查出一包白色结晶体,后经检测,这是一包重达1千克的冰毒。在这里,我想告诫心存侥幸的涉毒分子不要以身试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根据《禁毒法》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根据查缉毒品的需要,可以在边境地区、交通要道、口岸以及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对来往人员、物品、货物以及交通工具进行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检查,民航、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依据《人民警察法》第九条
《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五条等规定.
公安检查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可以查验居民身份证,广大市民配合检查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不配合公安检查工作
后果严重!
辱骂、拉扯正在执行勤务的警察、无正当理由抗拒、逃避检查以及围观拍摄影响民警正常执法行为的都属于妨碍公务的行政违法行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如果涉嫌犯罪的,将会以妨害公务罪刑事拘留。
武汉公安检查站
有信心、有能力
为平安武汉
为经济建设
为禁毒事业
保驾护航!
来源:896城市零距离 江城警讯
撰稿人:单满星、田捷、黄昭明、钱嬿冰
编辑、制作:奚伟